2008年7月9日星期三

《论经济学方法》 札记

2008-07-09

芝加哥大学经济系的两个传统
一是重视实证,二是要求外国学生将本国经济问题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

从芝加哥大学毕业后,林毅夫去耶鲁大学作了一年博士后研究,回国后进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1994年创办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任何事情都急不得,要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教学方式可分为老师讲授,学生授受型,也可以是师生对话式。前者有利于快捷、系统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后者有利于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前者不利于学生的主动思维;后者对学生素质要求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经济问题总是可以构建合适的经济理论来解释。教育中的经济问题能否通过构建教育经济理论去解释?存在教育经济理论吗?

经济学自亚当•斯密开始,脱离哲学,并以其近乎自然科学的严谨逻辑和研究方法成为社会科学中的显学。

何谓理论?
理论是学者对现象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抽象。是解释现象的一套简单逻辑体系。
·我们必须知道怎样对待现有理论,知道如何取舍,才不会成为现有理论的奴隶。
·理论的目的是解释现象,如果不能解释,就应该按一定的原则和标准修正或摒弃。只有这样才不会学得越多,思想越僵化。
·理论贡献的大小,取决于理论所要解释现象的重要性。

何谓理性?
理性指决策者在决策时,总会从多个选项中,选择他认为最好的选项。理性是经济学的本体。但理性在不同约束条件下表现方式并不一样。

科学的理论,必须具备两个一致性。
一是内部逻辑一致,要环环相扣,自圆其说二是理论的逻辑推论要和解释的现象相符合,要理论与经验一致,外部逻辑一致。

数学是最严谨的一种形式逻辑,但数学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数学的严谨性与有用性之间有替代关系。数学是一种技巧,数学在经济学中被广泛运用,类似于对仗与韵律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作用。技巧与感情之间有一定的替代关系。同时,数学也是经济学的门槛。
·逻辑性强的人即使不用数学,只用语言也能把因果关系讲清楚。

一分析,三归纳。
“一分析”指要了解决策者是谁,决策者的限制条件,选择范围是什么?每个可选方案的特性是什么,相对机会成本是多少。
“三归纳”其一指的是当代横向归纳法:探讨不同国家地区共同现象背后的共同原因。其二指历史纵向归纳法:从同一国家社会的重要现象变化的先后次序去探索现象发生的原因。即“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其三指多现旬综合归纳法:将一时一地同时发生的多个现象综合分析,归纳出这些现象背后的共同原因,而不孤立地分析这些现象。我认为教育比经济更加无章可循。对教育政策进行分析,更需要了解决策者是谁,以及当代其他国家的经验。

为什么学习现有理论?最重要的是学习其他有成就的经济学家是如何建构理论的,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及从经济现象中抽象出关键限制条件的能力。我们可以将学习现有理论当成方法论上的训练。

有而不有,知而不知。
“有”是指对经济学本体——“理性”的把握。“不有”指的是对任何理论要保持“常无”的心态,不能将理论当成真理本身。
理论的提出,是一个从“渐修”到“顿悟”,从“顿悟”再到“渐修”的循环往复的过程。“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中庸》)“生而知之”:训练对问题的直觉认识。生而知之的人一见到现象就能明心见性。“学而知之”:作为学生,首要的着力点作好经济学和数学的基本训练(学会构建模型和计量检验),各种理论、文献尽量多学。“用力日久而一旦豁然贯通”(朱熹)

对穷人的救济、扶持是必要的,但是这样的行动只是扬汤止沸,经济学家的最大良心在于推动建立制度环境:每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每个人在追求自己福利的同时也增加了整个社会的福利。说得很好,但做起来很难。

经济学家“好心做坏事”。
“天下大事,坏于奸臣者十之三四;坏于不世故之君子者,倒有十分之六七。”(《老残游记》)

“多谈问题,少谈主义”不要书越读越傻,越意识形态化。

我把经济学家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经济学教授”(对现有理论熟悉,能归纳总结,能很好地讲解,“画匠”),第二层次是“经济学家”(能提出新的理论,画家),第三层次是“经济学大师”(创建一个新的理论体系)

经济学研究要“本土化、规范化、国际化”。(《经济研究》1995年第10期)
研究对象要本土化,解释我国的问题。既然旧的自律已经失效,只能依靠较为客观的他律。
研究成果要规范化形式规范:要做文献综述,引用他人观点要注明出处,要匿名评审,文章要由本人定稿。这些都属于“形式”规范,是做研究,也是使我国经济学研究成为可积累的科学研究的最起码条件。
方法论规范:要严格检验那些理论推论是否和所解释的经验事实一致,要“不被证伪”。观点很重要,但在写论文时,只讲个人对某个问题的观点、想法和主观愿望,以个人判断或其他经济学家的观点、理论替代逻辑推论,或以比喻代理推理,就难以形成逻辑体系。

存在不可理喻的行为吗?
通常并非行为者不理性,而是研究者对行为者的限制条件不了解,对所研究的经验事实还未吃透。

作为一个研究者,在读文献时,如果只关心观点,而不从方法论上去揣摩,只能说是看热闹。

王婆卖瓜,野人献曝。当今天下,舍我其谁!(孟子)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