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16日星期日

非正规教育与农村发展

非正规教育与农村发展
论文习作,2006年4月

摘 要:目前,我国正面临着农村劳动力过剩和素质不高的困境,发展农村非正规教育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从提示非正规教育在农村实施的巨大经济与社会效益出发,指出了目前我国农村非正规教育的现状及成因,最后提出若干可供参考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 非正规教育 职业教育 劳动力转移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农业大国,目前农村人口有7.4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57.0%[i]。农村中隐性失业情况比较普遍,往往是一个人的活两个人承担。此外,每年农村将新增劳动力 万人,他们主要来自义务教育阶段后未能继续升学的毕业生。这必将加剧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的现象。对于此问题,决策者的基本政策是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然而,庞大的且质量不高的人力资源并不会因为这一政策的实施而自动提高素质。因此,在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各种困难和问题层出不穷,比如进城务工遭遇歧视、文化层次不高、技能不足、就业困难、劳动维权知识不足等。
对于上述困境,有学者提出应在农村的基础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的内容,有学者认为应加大中等职业学校的建设力度,然而这些措施往往因为违背基础教育规律以及中等职业学校缺乏吸引力而不能全面实施。笔者认为,对农村居民,特别是农村新增劳动力进行相应的非正规教育,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矛盾,是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的市场化水平,促进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重要举措。
农村非正规教育指的是面向农村居民实施的旨在提高其素质的非学校教育。它是与农村基础教育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主要包括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进城务工教育、经营管理培训等,但不包括扫盲教育。[1]

二、理论依据
在农村实施非正规教育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其经济收益高,能解决教育结构性困境以及加速城市化与城镇化健康发展三方面。
(一)非正规教育效益明显且正的外部性大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个人通过教育投资而习得的技能、知识与工作能力,将有助于改变个体的工资结构和劳动与财产收入的相对数额。在我国农村,由于基础教育偏重于应试,与生产、生活和社会脱节甚远。因此,除少部分挤过升学“独木桥”而接受高等教育的幸运儿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较高外,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都成了升学制度的牺牲品。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能明显改善这些人的就业状况。
一项研究表明:经过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比未经过培训者能获得更多收入,其中非技术类工作者每年可多收入1680元,技术类工作者多收入2880元,而优秀者从事管理工作者可多收入4260元,培训成本收入时间仅3-6年[ii]。如果将上述数据作为受过培训者与仅接受义务教育者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比较,我们会发现前者收益远大于后者,因为后者往往没有合适的技能失去就业机会而没有任何收益。
如果将非正规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较,我们也可以发现后者因求学成本的偏高、教育年限的偏长以及高职毕业生的竞争而显得无吸引力,其收益率也低于非正规教育。
非正规教育的优势,还体现在其较大的正外部性上。经过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有一技之长,能快速找到工作,其技能可被传授至其亲友;如果有一部分受培训者选择自主创业,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有一定的辐射带头作用,还可以减少农村的隐性失业问题。
(二)非正规教育破解教育结构效应的难题
陶行知先生在《再论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革》一文中说:“中国向来所办的教育,完全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盖房子不造林。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的孩子变成书呆子。”这段话仍然能说明今天的农村教育结构效应的难题。
农村教育中,重基础教育轻职业教育的现象屡见不鲜,而基础教育中又过分追求应试教育而屡遭诟病。农村因为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不需要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而只需要有一定文化基础、有一技之长的新型农民。这种人力资本通过义务教育和非正规的教育与培训就可以形成。研究表明,教育发展结构上的扭曲对于经济发展有严重的制约作用,广泛开展非正规教育培训是破解教育结构难题、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的良策。
(三)非正规教育促进合理实施城镇化建设
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为 %[iii],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然而笔者认为,不能为城市化而城市化,城市化只是工业化的一个必然结果,也是一个合力共同起作用的过程。要推进合理的城市化,首先必须将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提高至城市居民的平均教育水平,保障新进入城市者的就业以及稳定的经济收入。拉美一些国家过度城市化所造成恶劣后果,应引起我们警惕。他们的城市化水平接近西方国家,但经济水平却远远落后。由于他们忽视农业和农村发展,使得大量农村无业人员涌入城市,没有进行很好的统筹协调。使得其城市发展质量很低,就业、居住、教育进一步恶化。
通过非正规教育对农村居民进行培训,一方面可以弥补通过正规教育进入城市就业的狭窄途径;另一方面可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素质,提高进入城市的生存能力,为健康合理的城市化提高智力支持。

三、现状与成因
在农村进行非正规教育益处不胜枚举,但目前整个农村的非正规教育情况却远不如人意。主要表现有:第一,受教育人数总量偏少,比例偏低。比如,目前规模最大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2004年培训了农村劳动力250万人,转移就业220万人,虽然创历史最高水平,但是相对于当年我国10260万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来说,培训面只有2.4%[iv]。第二,教育质量不高,培训条件较差。由于经费短缺以及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情况了解不充分,很多培训机构的培训缺乏针对性,教育质量得不到提高。第三,宣传工作不到位,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第四,没有形成非正规教育顺畅进行的机制。非正规教育不属于国民教育体系,未能和“两基”工作一同纳入政绩考核的指标体系,一直未形成顺畅进行的机制。上述种种不足究其原因,主要以下两个方面:
(一)人力资本存在投资误区
人力资本的投资主体有个人、企业与政府。在我国个人与家庭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认为接受的教育即是升学教育,对于非正规的教育培训认识不足而不知道投资。企业由于在劳动力市场处于相对优势地位,可以低成本聘请几乎是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因而对非正规教育没有任何动力而不愿意投资。政府基本上重物质资本投资、轻人力资本投资;在人力资本投资内部,又重城市人力资本投资,轻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在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内部,又重正规学校投资,轻其他教育投资……[v]。不同投资主体的种种投资误区使得农村非正规教育处于极为薄弱的环节。
(二)政府参与介入力度不足
首先,由于政府没有充分认识农村非正规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关键作用,因而对其参与的力度远不如正规教育;其次,非正规教育的成果有迟滞效应,很难在政绩上反映出来,导致基层政府普遍对此类教育缺乏参与热情,而只有基层政府最了解农村非正规教育的现状与真实需求,值得注意的目前唯一已形成制度化的农村非正规教育活动“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是自上而下推动的全国性教育活动,是一种国家政策的导向作用;再次,农民群体特别是无技能失业群体的弱势地位、非正规教育的非义务性、以及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低导致其教育权利诉求机会少,而得不到政府有力的回应。

四、对策建议
(一)建立系统的推教制度
1、政府宏观管理
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特别是乡镇一级政府为推动力量、县一级政府为财政后盾的非正规教育制度。政府在推行非正规教育培训初期要积极了解农民对教育培训的真实与最迫切的需求,从易到难,逐步推进,扎实有效的开展工作。此外,要把非正规教育培训工作与政府政绩特别是基层政府的政绩考核相挂钩,
2、农民自主选择
由于非正规教育特别是其中的职业教育与农民的初次就业联系紧密,因此要尊重农民对教育培训的自主选择权,不可强迫命令,搞形式主义。要让农民面向市场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形式与内容,以利其在短期内获得真实的培训效果,增加就业的把握;其次,要把农村新增的年轻劳动力作为教育培训的主体,因为他们是今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体。
3、市场广泛参与
政府在推动非正规教育工作初期,可运用行政力量整合国有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资源,直接参与农民的教育培训;但下一步要落实市场广泛参与的培训模式。政府可通过培训机构招标,将直接培训的任务交给独立运作的、高度专业化的商业培训机构来进行,建立一批农村非正规教育的培训基地。
(二)完善经费的投入机制
一项研究表明,85%的受培训农民参加非正规培训中需要自己付费,而完成中短期培训平均要花费1200-2400元,这项费用远远大于学员的期望价格。培训费用太高是农民参加培训的主要障碍[vi]。但参加非正规教育对提高农民的个人收益有很大帮助,因此农民对此进行适当投资是完全必要的;此外,非正规教育的社会效益则更为突出,因此政府理应有所作为,应承担培训的部分投资。因此,在免费培训条件不成熟时,要完善政府与农民个人成本分担的经费投入机制,具体要做到: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建议中央和省一级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农村非正规教育工作;地方政府在得到专项资金时,应保证配套资金足额到位;政府在教育、农业系统内部要加大对农民职业培训的转移支付力度;在国家级与省级贫困县,扶贫资金中要确保有一定比例用于农村非正规教育培训工作。浙江省计划已将提升劳动力素质纳入10亿元职业教育行动计划中,计划对每年5万名左右未升高一级学校的农村预备劳动力进行为期半年到1年的职业技能培训;2010年前全省完成1000万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任务。
2、创新经费投入制度
建议借鉴福建省上杭县等地的经验,实行“教育券”制度。即由政府提供给申请培训人员“教育券”,申请培训人员从指定培训机构中选择恰当的学校和课程就读,并上交“教育券”和一半培训费用,培训机构在期末时可持“教育券”向政府领取相关补贴。这一制度安排,一方面减轻农民的教育投入负担,提高他们参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开辟了政府扶持弱势群体的新途径,开创了教育经费拨款体制改革的新尝试。
(三)丰富教育形式与内容
1、教育形式要短期化、多样化
非正规教育的性质和农民农村的现实,均要求教育形式短期化、多样化。当前农民教育培训应主要在中短期培训、专业农户培训、远程培训等方面下功夫。中短期培训应是农民参训的主要形式,根据调查,农民要掌握一技之长,实现稳定就业,培训时间基本要达到3个月,这正是中短期培训的优势所在;鉴于短时期内,纯农户全部向非农就业转移可能性不大,农民中相当一部分还是要从事农业生产,因此专业农户培训应加强,此类培训可参考上海“专业农民”培训的经验;此外,远程培训形式也值得推广。
2、教育内容要实效性、针对性
农村非正规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农民掌握实业技术,增加就业和创业的成功机会。因此其教育内容要有实效性和针对性。因此要在工作中突出创业教育、职业技能教育、进城务工知识教育的内容。创业教育应渗透到非正规教育的各个方面,如经营管理知识、营销财务知识、文书写作知识、法律法规知识都是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职业技能教育应是非正规教育的主体内容,如驾驶、烹饪、美容美发、家政服务等实用技能知识,适应制造业建筑业企业的初中等技术知识都是非正规教育要着力推广的;进城务工是农民接触市场、学习市场知识、融入城市的主要途径,因此要加大劳动维权知识、求职技巧等进城务工常识的教育。上述三个方面的教育的内容在现阶段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都有一定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应毫不动摇地加以推行。
(四)建立配套的长效机制
1、做好调查研究统计工作
我国农村分布广泛,地域差异非常大,东中西部、粮食主产区与非主产区、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农民,其教育培训需求差异十分显著。因此,做好农村非正规教育工作,教育和农业统计部门必须首先做好基础性的调查研究与统计工作。具体而言,一要深入了解农民最迫切的培训需求信息;二要深入了解农民最欢迎的培训形式;三要深入了解目前培训工作的问题难点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情况。
2、加强对教育质量的监控
保证农民能学到真正实用的知识技能,这在非正规教育推行初期尤为必要,因此要加强对非正规教育培训的质量监控。目前培训质量不佳的主要表现有:培训时间过短;重职业技能教育但轻思想教育;培训设施不足;培训资金被挤占挪用等。因此教育部门要经常性地对培训机构进行调研,审计部门要加强对培训资金使用的审计。
3、加快中等职业学校改革
目前形势下,农村非正规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主要将依托中等职业学校来进行,因此要加快中等职业学校改革,转变其办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及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需要,适应职业培训市场急剧扩大的要求,职业学校要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成为面向社会的、开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中心,职业培训将进一步成为涉及面最广、受益面最大的教育,成为学校职业教育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vii]
4、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一要做好农村就业信息发布与就业中介组织建设工作,为参训农民成功就业提供信息条件;二要建立司法监督、劳动仲裁和救助体系,为参训农民顺利就业提供法律保障;三要对参训农民创业提供税收及政策优惠,为参训农民自主创业创设良好环境。
5、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韩国的农村教育比较成功,对我国有借鉴意义,因此,应借他山之石以攻玉,加强此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1]因为数据显示,截止到2004年底,全国有2千多个县实现了基本“普九”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占全国县(市、区)的90.1%[1]。因此,扫盲教育的任务已基本完成,不属于本文非正规教育概念的范畴。此外,非正规教育的内涵也大于职业教育,因此不能和非学历职业教育相等同。
[i]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2月28日公布
[ii] 余祖光,“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调查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第35期
[iii] 中国统计年鉴2005
[iv]
[v] 崔建华,人力资本投资要走出四大误区,《教育与经济》,2005年第3期
[vi] 余祖光,“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调查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第35期
[vii] 马树超,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分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第20期

2006年4月12日星期三

痛苦的等待

娇娇的考博分数出来了,教育学**,英语71,教育社会学83,总分**分,现在最担心的是教育学,不知能否过线.
3月25号考试,直到今天出结果,中间大约有20天,这对她来说,可是漫长而又痛苦的等待!工作难找,毕业论文还在等着要完成,还要等考试成绩,乱七八糟的事放在一起,确实让人头痛.更严重的是,考博和找工作却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考博已经让她失去一次工作的机会了.
我觉得考博对娇娇来说,无非是为了得到一份在高校里的教职而已,不管成功与否,经历便是一种财富,不可将成功得失看得过重.就像我考研一样,考不上固然会打击我的自信心,但也会催我奋进,在别的领域做得更优秀.
但愿娇娇也能如此,在等待最终结果的日子里,能静下心来不胡思乱想,写论文找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这就是我最大的欣慰了。

2006年4月8日星期六

月光下的风尾竹

苏东坡的《前赤壁赋》里有这么两句:“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今天我听这首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风尾竹],真有“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感觉,有几次泪在眼眶打转,快要流出来了。

几年前就能看到有人肩负很多这种小巧的乐器,边吹边走,与其说是卖,倒不如说是他在享受这种少数民族的音乐。葫芦丝的作品,大多数是抒发爱情,只是这种爱情有点像宝玉和黛玉之间的,别离间带着一点甜蜜和幽怨。

现在的年轻人是怎么对待爱情的呢?好像是方便面,吃起来快,扔掉也方便吧。表达爱情的音乐,也是流行音乐,甚至于是说唱音乐了。今天听一曲曲葫芦丝,月光下的凤尾竹、芦笙恋歌,真是纯得不能再纯了,仿佛在饮上了年代的葡萄酒,悠长而又缠绵。每听一遍,仿佛都能看到竹林深处,少数民族的青年男女在互衷肠,眼前又出来一处处绿了。

有时候听音乐,仿佛在听一个熟悉的人在和我说话。我想以后还会去学一门乐器,音乐天赋如果不去发掘,就会埋没一辈子的。

前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