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3日星期三

来上海的火车上

2008/9/3

火车开了,我在最上铺,目的地上海。

6年前,大四,我也赶赴上海,也是在夜色中,只是为了能在大学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实现自己价值的工作——但是,到底自己的价值在哪里,我当时并不清楚。尽管找到了一份工作,再次去实习时,却觉得有诸多不如意之处,加之思念在武汉的恋人,便匆匆踏上了归程。从浦东回来乘坐地铁的途中,从那座著名的金茂大厦下面经过时,远远地往上看,却发现看不见楼顶——都隐藏在秋天早晨的薄雾中了。只记得我当时暗自发誓:上海,我一定会回来的,只是不是现在,而是在我更有实力的时候。

6年后的今天,离开自己的爱人,我又一次踏上了去上海的列车。这一次,我是作为德国阿登纳基金会博士生项目的候选人,去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脱产培训德语一年。我不知道这是否已经实现了6年前那个一心想凭本事闯天下的小子的夙愿。因为,去培训并不一定代表着能申请到一个好的大学和导师,能申请到导师也不不必然能去德国;去德国也不一定能顺利读完博士;读完博士也并不能确保能找一份令我满意的工作——no matter in China, or in Germany;即使这些都能实现,也并不能确保我和她的感情能丝毫不受影响,毕竟,我和她已经一起9年,可以说从来没有分开过2个月以上,她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她。

尽管有如此多的不确定性,我仍义无反顾的出发了,她也负下了重担支持我。因为我们都知道,人生中机会并不多,对父辈已经打好基础的年轻人来说,只要稍微努力,成功就会来到。而对于我们——工农阶层的子女,当代中国十大阶层中位次仅高于城乡失业、半失业人员的社会经济地位,只要有机会,就必须要抓住。因为一代人的成功,可以改变三代人的境遇。大学毕业后的这些年,我先在展览公司里打工,做“武汉机电展览会”的展位销售;然后又做总经理的助理,公司的宣传企划,杂志的编辑,直到这份工作对我来说已经没有任何吸引力。为谋生,我曾一天上10个小时的英语课,直到2005年我们买房自办英语培训中心,经济状况才有好转。转眼间,培训班已经办了3年多,学生一度达到150人的高峰,年收入也能达到近**万元,2006年以第1名的身份考上研究生后,经过勤奋钻研,在科研方面也实现了小有名气,发表了几篇文章,爱人的博士明年也能毕业了——这一切都很完美,这样走下去,人生也会不错——导师亦已准备招我为博士。而现在,我却选择另一条路:看似美好,实则充满风险。

但我仍会努力走下去,因为从内心中,我就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我喜欢做有点风险的事,包括这次申请过程也充满着戏剧性。因为,人生能有几回搏,无限风光在险峰,寻常人亦求坦途,我却愿做苦行僧。只是苦了我的爱人,让她承受了本应由我们共同担负的压力。谢谢你,我的爱人。也希望你能独自一人去面对写博士论文,同时赚钱养家,适应没有我的环境。小别虽有,但终久的幸福必会属于我们。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