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3日星期五

教师应扮演好创新教育的关键角色

(这是本人在06年撰写的小文章,请多批评指教!)

创新教育在我国提出已有数年。不可否认,无数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实践和教育理论家的努力构建,已经为我国的创新教育建设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实例,成绩似乎是突出的。然而,笔者在课外培训教学中所碰到的一件事,却让我对教师在创新教育的角色扮演产生了怀疑。

在一次例行的英语作文批改中,我发现班上初中生的句子仿佛都千篇一律。比如说有这样一句话,He must do his homework and must sweep the floor, too. (意为‘他要写作业,也要扫地。’)全班二十多人中,有九成的学生都是这么写的。联想到他们最近才学的not only…but…as well结构(表示‘不但,而且’),我就问一个学生:“为什么新学的结构不在作文中使用?”这个学生满脸委屈地站起来说:“我也知道怎么写,可我们学校老师说,写英语作文时尽量用最简单的句子,这样就不太可能出错。考试中老师判分都是看错误,错误越多,分扣得越多。”其他学生也纷纷点头,表示同感。

在英语写作中,用新学的结构来尝试写一些句子,是通过主动应用来掌握知识技能的最简捷办法。如果说这是一种创新,也只能算是微不足道的小创新。然而即使是这样的小创新,也被“处处为学生着想”的“良师”打着“不利于考试得分”的旗号而扼杀,且扼杀创新的理由也是冠冕堂皇。看着这些被老师调教地乖乖听话的学生,我愤愤地说:“学新东西是为什么?难道只为做选择题吗?考试中的作文判分尽管考虑语法错误,但同时也看运用结构的能力。试想一下,如果你们永远用最简单的话来表达意思,你们还学汉语干什么?以后在我的班上,只要你们会用又能用新结构的地方,就不要用简单句。”说完后,仿佛心中石头落地。但我仍然不知道,如果这些学生回到自己的学校后,会不会又回到“尽量用最简单句子”的写作老路上去。

事情虽告一段落,但我心中对这些学生却充满同情,同时我也深思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理应充当的角色。在制度化的学校生活中,我们一向将学生定义为教育内容的接受者,而将教师理解为教育内容的传授者。这种定义并没有错,但却远远没有概括出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内涵。我始终认为,教师应在教育中成为鼓励学生创新的关键角色。教育内容是无限的,而教师和学生的精力与时间却是有限的,以有限的精力时间来应对无限的教育内容,不仅老师不能接受,学生也不能承受。因此,鼓励学生进行创新,用积极运用知识的方法去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学习知识方面的创新尽管只是创新教育的一个方面,但在现行的以知识学习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中,只要能让学生在这一个方面大展拳脚、积极创新,一定能改善我们死气沉沉的教学环境,收到非常积极的效果。

但我们知道,创新教育只有在学生感到创新行为被认可和赞同时,才可能真正有效地实施下去。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是学生自我认同的一面镜子,教师的反应永远都是学生行动的缘由。当学生看到自己的行为被教师所认同时,必然会强化自己的这种行为倾向;反之则会抑制自己的行为倾向或走向反面。众所周知,我们从小到大在家庭中所接受的就是“听话”教育,如果学校教师再一味地对学生说“不”,那么学生对一切就会缩手缩脚,养成一种消极人格,这对学生百害而无一利,而创新教育有可能永远只是一句空洞而时髦的口号。

班上这些学生的学校老师,因为一种“莫须有”的考试评分标准(也许他们在平时考试中的确是看语法错误数量评分),去同化英语写作中的每一个活跃的大脑,让他们循规蹈矩,不越雷池半步,生怕他们会犯错误被扣分,实在是一种短视的教学“策略”。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每一件事都要靠自己去体验学习,如果教师打压了这种机会,那么他(她)最终将不会有这样的学习能力,这将远离我们教育的宗旨。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庆祝100周年校庆大会曾指出,各国之间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而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造能力的基础。他要求教育界要不断推进教育创新,造就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笔者认为,要实现创新教育,教师是关键角色。教师不仅不能打压创新,还要鼓励创新,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创新去解决学习问题。只有在一个浸润着创新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成为现在的聪明学习者和未来的高素质人才。

没有评论: